
近日,苏超决赛的终场哨声吹响,南通虽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其展现出的从容却让人们对这座“体育之乡”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这份从容,根植于从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百年薪火,到今日遍布街角的“通小园”与蓬勃的体育产业。南通,正以其一以贯之的长期主义,为当代中国城市打造体育强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南通样本。
当“苏超”冠军赛的终场哨声响起,记分牌定格在那个令人扼腕的比分,万千南通市民不约而同地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互激励,朋友圈也呈现出独特的情感图景——有遗憾却无怨愤,有不甘却更见坚定。显然,这座城市已然赢得了比冠军更珍贵的东西,那永不停歇的进取之心,以及根植于城市基因的体育精神。
一场比赛的失利,为何能让南通人展现出如此坦然的“输得起”姿态?又为何能迅速转化为全城范围的自我激励与未来之约?
我想,这份释然,并非一时情绪的自我安慰,而是城市精神与系统方法的自然流露,它植根于教育沃土的持续深耕,成长于产业布局的远见卓识,更浸润在代际传承的执着坚守之中。
南通用跨越百年的坚守,循着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所指引的道路,将厚积薄发、系统育才的智慧,化为了这座城市的当代实践。此刻,我们不妨将目光从赛场转向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探寻“南通体育方法论”可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的经验启示。
1904年,张謇提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的“三育并重”教育方针,彼时整个南通的学校都把体育课列为必修内容,足球、田径等项目由此蓬勃兴起。1917年,张謇兄弟捐资建成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现代体育在江海大地正式扎根,一座城市的体育精神正式启程,以体育塑形、以教育养人,IM电竞,IM电竞官网,IM电竞注册,电竞投注平台,电竞博彩,英雄联盟竞猜体育基因开始与城市发展同频共生。
2005年12月26日,历经百年的积淀与传承,“包容会通、敢为人先”被正式确立为新时期南通精神。这八个字,既是江海文化的凝练表达,也是体育传承的精神注脚。
包容,是汇百川而成海的气度;敢为,是破风浪而立潮头的勇气。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开拓,到“教育之乡、体育之乡”等名片的崛起,再至今日“南哥”逐鹿苏超,江海儿女一以贯之地以奋勇与自信书写时代的答卷。
目前,南通已孕育出7位奥运冠军、24位世界冠军,夺得世界大赛金牌258枚,并于2024年获选为江苏唯一“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共建城市。体育界“南哥”的一路高光,与其辉煌的历史一脉相承,是其体育深厚底蕴的有力证明,更是江海精神在新时代的澎湃回响。
南通体育的崛起并非偶然。今年6月,我有幸作为《南通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规划(2026-2030)》课题组成员,深度参与了前期调研和相关文件撰写工作,在系统梳理政策文件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南通体育的根基深扎在教育之中,城市始终围绕“普及筑基、精准育苗”,踏实践行着一场关于体育教育发展的长期主义。
在普及层面,南通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自2025年1月起由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全市小学都要落实“一天一节体育课”,初中与高中分步试点推进。
以如东县为例,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全县48所小学体育课全覆盖,近年来补充体育教师87人,体育师资师生比达1:120,远超省定标准,从教育制度与师资两端筑牢体育根基,以此夯实金字塔最坚实的基底,体育之种在校园生活中生根发芽。
在精英培养细分赛道,南通精心构建了一套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锻造体系。对于展现特殊潜质的学子,南通市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犹如一座冠军熔炉,围绕国家“633”计划,六十七年如一日深耕跳水、羽毛球等六大优势项目,淬炼出16位世界冠军,持续擦亮着南通“冠军摇篮”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2018年启动的足球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展现出南通育才的前瞻视野。南通率先建立“特色学校+满天星训练营+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足球梯队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市队校办”机制,将24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50所特色幼儿园串联成网,形成22支市级、48支县级精英梯队,实现足球特长生“小学—初中—高中”跨学区整建制升学。
在体育教育这条路上,南通力求为好苗子铺平、铺好从校园到冠军的阶梯之路,为每一份天赋寻找最合适的土壤,耐心培育并守候绽放时刻,南通体育数次出圈则是“体育之乡”长期培育的水到渠成。
南通“体育之乡”的底蕴,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之中。南通通过系统性的空间规划与设施建设,正让体育成为每位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2022年起,南通市以“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为抓手,系统谋划“通小园”为主的口袋公园民生实事项目建设,选址瞄准老旧小区、学校周边等公共服务薄弱区域,通过植入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为城市“边角料”赋予第二生命。
我家旁边便有这样一处“通小园”。于我,它早已超越了政策项目的范畴,而是我每日推开家门便能步入的、一片被活力浸润的温情现场。篮球划破空气的节奏、孩童无邪的嬉闹、黄昏光影中我与家人相伴锻炼的侧影,共同汇聚成一种“具象化的幸福”。
这方寸之间的生机,滋养的远非我一家的日常生活,它更像一个持续活跃的城市节点,在更广阔的尺度上,为无数市民编织起一张细密而温暖的微幸福网络,悄然孕育着一个自然生长、富有生命力的社区体育生态。截至2025年3月,南通已有260处“通小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9平方米,居全省第一,真正做到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园中健身”的愿景化为寻常。
在社区“点状”补位之外,南通进一步以网络化思维放大体育空间的可达性与覆盖面。目前,全市已建成150余个各类体育公园、4000余个健身球场、4500多公里健身步道,如承载几代人城市记忆的南通体育公园、集约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场地的长港桥体育公园、设有亲子互动等五大功能分区的海门体育公园、引入极限运动、水上项目等特色化创新元素的启东蝶湖体育公园等。
今年,南通进一步对标落实《关于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进一步推动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国球进公园”项目,计划新增610片市民健身球场、400张乒乓球桌、1500件健身器材、5个融合式体育公园,持续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激发更高频、更便捷的体育日常参与,让市民彻底实现“家门口运动自由”。
当体育设施由点成网,运动从“去一处场馆”变为“随时随地动起来”,南通体育配套设施彻底改变了市民健身运动的可达性与公平性,也悄然重塑人们的日常节奏与生活方式,这正是南通在设施网络与城市更新交汇处的价值体现。
体育的延伸,从来不止于赛场。当运动精神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便在南通催生了第三重发展引擎——“产才融合”的良性生态,将体育从观赏性竞技,拓展为可持续的职业路径与产业生态。
这条路的起点,往往源于一份纯粹的热爱与一份反哺社会的企业家精神。例如,此次“苏超”捷报频传的背后,是企业家李太镇14年的坚守,他卖掉六套房产创办珂缔缘俱乐部,以“免费青训+职业输出”模式,填补了当时南通足球专业青训的空白。
如今,获得政府场地与政策支持的珂缔缘,已从单一青训机构转型为足球人才枢纽,成为南通体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价值在苏超赛场上得到充分印证:南通队39名球员中,35人由珂缔缘培养输送,其中包括攻入6球的核心队长李贤成、贡献5粒进球的程鑫、郭凯楠等关键球员。不仅如此,俱乐部累计向各级国家少年队输送人才160余人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涵盖竞训、赛事运营、媒体内容等多元职业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此集聚,在此扎根成长。
事实上,南通的体育引才图景远不止于此,击剑俱乐部、南通女子别动队羽毛球俱乐部等一批特色体育组织正以多元化的运动项目为媒介,持续吸引着热爱体育的人才来到南通,留在南通。
人才既至,如何落地扎根?产业成为最关键的平台支撑。南通积极铺路搭台,通过建设青年驿站、人才公寓、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完善配套设施等政策组合拳,为全市2500多家体育类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由此,江苏铁人、苗江体育等一批体育服务企业在此扎根;如东县新店镇体育产业园集聚了十余家健身器材制造商,外贸出口量稳居华东前列;美利达自行车年产量近30万辆……
在新兴赛道上,电竞体育成为拓展南通人才职业通道的新增长点。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五冠王Hero久竞战队落户南通海门,不仅带来顶尖赛事IP,更催生了电竞选手、视频运营、新媒体运营等新兴就业方向,不断拓宽“留才—用才”的边界,为体育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如此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催生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位居全省第四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南通GDP与体育产业保持同步稳定快速增长,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421.89亿元,同样位列全省第四,同比增长6.20%;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43万亿元,同比增长6.4%。
可见,“万亿之城”南通正以稳健步伐,在体育强市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两条赛道上协同推进。
从竞技赛场到产业强市,南通正在谱写体育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章。在这里,少年的热爱得以转化为安身立命的职业能力,城市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值。这不仅是现代体育强市的发展逻辑,更是一座江海之城为每一位追梦者铺就的、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南哥”在体育上的卓越表现,为当代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份极具研究价值的完整样本。这份样本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取得的亮眼成绩,更在于其展现出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平时我工作中对一些地区发展模式的调研研究,以及对家乡南通体育实践的切身观察,在此尝试梳理出以下几点具有普适性的发展启示,希望能为其他城市的体育事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文化认同是根基。任何卓越的体育成就都必须深植于独特的文化精神基因。南通将张謇教育精髓与南通精神深度融合,使体育成为市民的文化精神认同和生活方式。各地应在本土文脉中寻找与体育的共振点,发掘“精神源代码”,让体育拥有可生长的灵魂与可动员的情感。
2.长期主义是前提。必须摒弃“政绩工程”思维,坚守“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系统工程,相信时间的力量。南通长期将政策重心锚定在基础普及与长效机制上,如立法保障体育课时、持续投入青训体系、保持特色项目等数十年如一日的战略定力。这要求城市治理者应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以持续的投入和可兑现的政策,静待花开。
3.系统治理为骨。体育强市是复合型工程,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教育、规划、产业、人社等多领域协同。南通通过构建“普及-提高-就业-反哺”的完整闭环,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形成良性互融的发展格局。这要求城市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资源配置与政策联动,真正让体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共同事业。
4.社会协同为血。政府应善于激活市场与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生态,将自身角色定位于制度设计、边界划定与激励引导,而非全程包办体育活动和事业。南通在协助企业家创办俱乐部、社会组织拓展服务、市场主体布局产业等过程中,着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搭建开放包容的协作平台,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全面服务。
各地政府可进一步以场地开放、赛事等项目活动为参与入口,以政府购买服务、税费优惠与品牌背书为核心激励,以容错机制与信用积累为长效保障等举措,构建清晰、可持续的社会参与路径。通过让社会力量实现“有位可用、有利可得、有责可负”,体育生态将更具活力与韧性,有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此次苏超,南通也同样是冠军!她与泰州共同诠释了“江苏精神”的要义——有愿力,肯长期,能成事。南通走到今天,凭的是一以贯之的愿力与体系;泰州拿下胜局,是不服输的长期投入与专业坚持的结果。
这也是我们“苏大强”发展的缩影,不逐盲目追风,不惧漫长努力,每一个城市都在各自有优势的赛道上深耕、笃行、复利。对每一座城、每一个人而言,愿力+长期主义+专业主义,会把今天浇灌成明天的能力边界,虽然未必次次登顶,但一定越跑越远。
我们向泰州致意,也向这场高水平对决致敬。至于来年?“南哥”的故事从不止于一时胜负,而是以世纪为尺度,把体育精神刻进城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