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开展地学问题研究和探月科学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例如涉及学科面广、数据海量、数据格式多样、不同分辨率和不同比例尺、分析处理复杂等问题,需要有一个基础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平台。”
在7月30日~31日的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探测数据应用研究进展与成果交流会上,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苗放在其主题报告中提出建立探月数据分析与成果共享基础的建议,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
苗放认为,随着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稳步进行,目前已获取大量的月球表面立体影像和相关信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以及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科研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建立一个集探月影像、月壤光谱、地形地势的三维交互显示的探月信息共享与分析平台,可以有效地辅助解决上述问题,是巩固和提高探月工程科学成果和社会效益的迫切需要。”苗放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李春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到,随着我国深空探测的逐步开展,必须建立起行星探测数据库,以促进行星探测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目前,已有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成都理工大学正在开展虚拟月球展示平台的研发。此平台包含数据集成、共享、三维交互显示、月球地理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及数据源的自动判别等功能。
IM电竞,IM电竞官网,IM电竞注册,电竞投注平台,电竞博彩,英雄联盟竞猜
随着国内外探月及相关科学研究热潮的不断兴起,随之而来的必将是大量的科学成果的涌现,然而,究竟如何对这些成果进行辨别与分析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必须建立探月工程科学数据处理及其规范和标准,这是探月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李春来说,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探月科学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仍应当及早着手。建立探月工程科学数据处理及其规范和标准是促进探月工程科学应用研究逐步规范化与系统化发展的需要。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张嘉浩在谈到目前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委员会的工作时也建议,必须尽早建立探月工程科学成果统一发布的评价方法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