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以运动员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到电竞这项运动里来,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从系统上重新设计就能解决,也不是靠某几家公司投入就会有起色的事情。但是,在电竞奥运的框架之下,这是一个未来必然会关注度持续升高的方向。
全球电竞的生态系统从赛事组织者、俱乐部到周边的业态对MLBB、CS2和无畏契约等项目女性赛事内容的关注,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现场的体验和感受上都是可见增加的,但同样也是可见有限的。
在大部分人眼里,女性电竞市场面临着一个有趣的悖论。赛事少,生态不完善,所以选手不能进步,综合价值持续不增长,进而导致资本不愿意更多地投入赛事。
看上去好像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生态应该从哪里开始,选手不能进步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腾讯大笔投入的时代里活了十几年的中国电竞好像已经忘了,自己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走出自己的筚路蓝缕的。
从2008年到2012年中间,腾讯是一点点看上了电竞不俗的人群基础和社区内容生产能力,才又花了多年时间加码,最终有了现在悬在天上的男子竞赛表演活动,才有了所谓的明星。
那从1998年到2008年里,电竞的观众是怎么从五千人到五万人,再到五十万人的呢?这也许才是当下女性电竞要检视的部分。这也是今天想要提出的第一个困境,在有了一个长期的目标之后,或许更多的人就生出了一蹴而就的想法。
在这样的项目的驱使之下,“步子大了扯着蛋”的事情并不难想象,然后再回来逆向归因给这些在生态系统里没有发挥空间的女性选手。
如果我们能放下一蹴而就的想法,也不谈电竞里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平等,我们就从女性电竞市场的角度出发,当过去什么都没有,那该如何从头开始?
从一个素人玩家到接受训练是一切的开始,就像学篮球从小起码要上个类似“启明星”这样的培训班一样。
如果一个女孩现在和她的父母说“我想打篮球”,已经开始有一部分父母会审视到底是报个班强身健体一下,还是找个体育系统的关系看看有没有天资,又或者家里衣食无忧,也许篮球并非一条绝路。
在这个过程里,并不是家长觉得OK,孩子就能成为篮球运动员了。在孩子有兴趣的情况下,小学中后阶段,需要开始接触运球、投篮、传球、移动相关的基础训练,并且逐步学习这项运动的一些基本理念、规则和团队协作的原则。
IM电竞,IM电竞官网,IM电竞注册,电竞投注平台,电竞博彩,英雄联盟竞猜
除了有设备、教培费用的投入之外,还要带孩子适当地参加比赛,以及应对一些可能的伤病问题。如果孩子展示出了天赋,那么后续再选择专业的训练机构或者学校。
很多男性玩家之所以展示出足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从学龄前就开始的对游戏的长期接触,结合互联网的教学内容,对电竞里的“运球、投篮”自己进行了长期摸索和实践。
中国游戏玩家性别比例因为《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发生结构性变化不过六七年时间,加之相关出版规定的限制,女性通过早期接触各类游戏,靠玩家的逐步摸索获得经验积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如果不通过系统训练提升效率,我们可能要等到2035年之后,才能逐步看到一些自学成才的高水平女性玩家出现。
同样带来影响的还有日益恶化的舆论环境中的性别对立,这个现象在根植于互联网的游戏电竞社区里尤其显著。
核心的问题从“女性是不是可以成为优秀的职业选手”,应该先回到“女性是否可以获得被培养的机会”。
当下热议的赛场性别平等问题,并不出现在最高水平的职业赛场上,而是出现在日常的天梯对战和训练机会上。
她可以接受训练吗?这是一个需要所有参与这个生态的人共同参与并积极回答的问题。
实际上,除了韩国和部分独联体地区,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无论男女,能够在自己摸索成为高分玩家之前接受过基础训练的人极其稀少。
天梯创造了一个鼓励投入更多时间而非展示更多天赋的淘汰机制,大部分潜在选手都需要经历这样的筛选。
在中国,目前其他的路径出现在中职阶段一些开设电竞专业的学校,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也相对良莠不齐。
女性也面临在进入电竞学校时被老师因为管理风险劝退的情况,这也是源自类似于男生学护士面临的系统性社会偏见。尽管现在男护士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但是女性在电竞学校里的处境目前还没有改变。
对于当下想要成为运动员的女性电竞爱好者来讲,明确自己可以接受训练,并且从社会上已有的训练机构获得更加女性友好的培训服务,这才是女性在电竞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确认女性是可以、也应该接受训练之后,问题才真正落到“应该如何训练”上。
这里要先澄清一个误区:所谓训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职业俱乐部的高强度集训划上等号。传统体育从启蒙到专业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路径,电竞也一样。
第一步是对基础能力的认识。就像篮球要从运球、传球、上篮练起,电竞的基础是操作熟练度、反应速度、信息处理和沟通协作。
这一层面,不分男女,差距更多来自接触电竞的时长和训练方式。对于女性而言,如果缺乏早期的长时间游戏接触,就需要依靠系统化训练来弥补起点上的差距。
第二步是对如何赢一盘游戏、如何在一个阶段里保持更高的胜率这两件事进行描述。训练需要涵盖战术知识、版本理解、数据分析、复盘能力。
我们看高中和大学里面名列前茅的学生中的男女比例就能知道,女性在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上并不弱,问题是在电竞这个本身就缺少系统教学的环境里,学习的成本变得非常高。如果学习的成本能够降低,有更多的系统学习的机会,改变才能真正发生。
第三步是身心训练。职业电竞要求的是身心一体化的耐性,既是对短期压力环境的应对,也是对长期身心疲惫的抵抗。科学的训练要包含体能管理(保持反应速度和专注度)、心理建设(应对网络舆论与赛场压力)、生活习惯(饮食作息、恢复护理)。
在目前的这一部分,女性选手往往要面对更多的额外负担,既要抵抗外界质疑,又要在有限的资源中维持竞技状态。完成大概3到6个月的入门训练,掌握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为自己制定计划,对竞技状态进行评估,才是真正漫长的熬时间。
最后一步是竞赛实践。没有对抗,就没有成长。小规模的业余联赛、校园赛、线上杯赛,都可以成为女性选手训练的重要环节。真正的训练不只是“每天打多少把训练赛”,而是更多的业余赛参赛机会。
通过对训练环节的重新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电竞本来也不应该只是一个从高分路人直接就被丢进职业俱乐部的过程。
训练是从评估开始,逐层递进的过程,女性选手要自己寻找合适的训练体系,提供训练服务和支持的机构也要增加女性的参与机会,这才可能有更多人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当我们把女性玩家的目标设定成为专业运动员,结果必然是万里挑一,那么在这条路上,到底可以有哪些经历和经验可以支持和帮助她们为了这个万里挑一的结果坚持走下去?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需要一些弹性的训练环境,如果是一个在校大学生,那么几周的训练营就是优选。
无论是厂商主办的短期集训,还是社会机构开设的体验营,训练营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环境。在这里,选手可以接触到更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伴一起磨炼基本功。这些训练营不仅提升了个人水平,也让女性选手在起步阶段就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
与训练营相对的是,一些高职类的电竞学校和长期课程。这里的长期课程更像是扮演了体校的作用,对部分女性选手而言,选择一条长期学习的道路,可以让她们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接受更全面的训练——从技战术到心理学,从身体管理到赛事运作。这些课程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可持续的成长轨迹。
除了学习的过程之外,业余比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主播组织的线上赛,还是城市商圈的线下赛都是宝贵的机会,这些赛事只要拉上几个好友,男女混队的社会评价压力也相对较小,但这确实是最重要的部分。
对于女性来说,业余赛的参赛机会越多,就越可能把训练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
和业余比赛同样重要的是社区活动与交流。电竞萌芽就是发生在一个讨论技战术的硬核社区里,但当下的问题是这些社区厌女风潮依旧不改,塑造更多良性的女性社区是小红书被寄予厚望的地方。
女性选手可以通过参与线上讨论、战术研究小组,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在这种交流中,她们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社区里的长期参与,也能为她们累积人脉和团队协作的经验。
最后,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角色——辅导教练。当女性选手在某些层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她们完全可以在社区或训练营里担任低门槛的指导者。
无论是带新手入门,还是帮助队友复盘,作为“教练”的身份会倒逼她们更加系统地理解游戏。很多未来真正的职业选手,都是在“教别人”中把自己锻炼得更清晰。
业余的参与者不是只有打高天梯排名,然后直接进入职业俱乐部这一个选项。女性选手可以通过训练营、长期课程、业余赛事、社区交流、辅导教学等多重身份去参与电竞。
这些环节相互叠加,不仅能帮助她们拓宽认知,还能逐渐建立从业余到职业的过渡路径。换句话说,业余舞台并不是职业的替代品,而是职业的土壤。
体育的背后是政治,是老钱,而非新钱和热钱。在当下的全球资本逻辑里,女性电竞市场(这里不光指女子职业竞赛表演)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选择,最多算是数码消费品里面的一轮伴随着用户画像更新的小打小闹。
所以才有了我们上面的一系列推导,我们要在职业之前建立一个更丰富的生态系统。
当我们设想一个数字——五万业余女性选手,它本身就意味着市场和生态已经完成了从稀缺到可见的转变。但“可见”并不代表“被重视”,下面还需要回答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谁会愿意把资源投入进来?
名义上最可能的投入者是国际体育组织及其关联方。国际体育组织的介入往往不是为了商业利润,而是为了社会效益——性别平等、青年发展、国际体育竞争力。他们有他们的手段去撬动更多商业的资源。
接下来其实是教育体系。女性玩家的数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很多地方,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想要提高自己水平,甚至是追逐职业门槛的人。
教育培训体系是先于职业赛事产生价值的过程产业环节,投入也见效更快。它的正向发展也为女性选手提供了一条长期的成长轨迹,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尝试。
然后才是我们更常说的内容平台、厂商、俱乐部、品牌。五万业余选手意味着五万种消费习惯、五万个社交圈层。化妆品、时尚、消费电子乃至饮料和快消品牌,都可能通过赞助赛事和选手来触达这一群体。
所以,当五万业余女性选手站出来,下一个问题不是她们够不够强,而是谁会先出手。这些角色相互叠加,才可能让女性电竞从“被看见”走向“被投入”。
女性电竞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句“有没有天赋”能回答的。更关键的是,她们能不能获得训练的机会,能不能在业余层面上积累经验,能不能在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得到系统性的投入。
我们讨论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生态逐步成形的过程。从“她可以接受专业训练吗”开始,回应了最初的入口;到“她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专业训练”,厘清了成长的路径;再到“她作为业余选手可以参与哪些活动”,搭建了中间的台阶;最后落到“当有了五万业余选手,谁会成为投入者”,则指向了目前讨论最多的生态问题。
如果回望中国电竞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就会知道:2005年看WCG转播的五万观众不会想到今天已经有了数千万人的同行者。
女性电竞或许仍在起点,但它并不是没有未来。只有愿意一步一步搭建,从训练、业余赛到投入者的加入,最终才会一直有人走向职业舞台。
那时我们回头再看,会发现困境并没有消失,但至少不再是“没人愿意回答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和平鸽迷路未归引担心,信鸽协会回应:鸽子落水后捞起即可,回不了家的情况极为个别
361°与“最快女护士”光速切割背后:头部运动员代言费超百万,精英跑者商业价值有限
欧洲杯:申京28+13+8约基奇22+9 土耳其力克塞尔维亚锁定A组第一
英伟达GeForce Now云游戏服务9月10日升级RTX 5080显卡